
AI Agent 如何改变移动营销:从工具到伙伴

在 AI 时代,移动营销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宽。营销者正把人类的洞察与创意,与 AI 的计算力与规模化能力融合,开启全新的增长模式。AppsFlyer 作为见证者与推动者,正在引领这场变革。我们将通过这篇文章,结合 AI 行业发展,与大家分享 AppsFlyer 对于 AI 驱动营销的愿景。
为什么是现在?AI Agent 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拐点
在过去二十年里,企业的增长逻辑大致经历了两次真正的革命:
第一次革命: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智能手机带来的应用商店崛起,改变了用户触达与分发的底层逻辑,企业必须重新学习如何在指尖场景中赢得用户。
第二次革命:AI 的崛起。不同于以往的工具升级,AI 正在从幕后走向前台,成为团队中的「虚拟成员」,重写企业的组织与运作方式。
不同于「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」,对于绝大多数团队而言,如今确实就是最好的时机。我们可以从技术成熟度、资本趋势、行业案例以及 AI 角色的深化,四个方面来探讨。

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超预期
2022 年 11 月,OpenAI 基于 GPT-3.5 推出了 ChatGPT,一时间引发全网热议。不过当时讨论的话题更多是 ChatGPT 是不是新的泡沫、ChatGPT 的专业性到底能不能达到行业需要水平。
彼时我们和很多移动营销从业者交流得到的答案是,能起到一定作用、但十分有限,不论是从内容创意还是素材还原度,距离实际落地仍有一段距离。
短短两年,局面已经完全不同。ChatGPT 不再一枝独秀,Claude、Gemini、DeepSeek、豆包等优质 AI 大模型层出不穷。更重要的是除了大语言模型,各种图片生成、视频生成、数字人、vibe coding 工具以及各类 AI Agent 正在产品调研、UI/UX、研发、运营、增长、商业化、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。
以广告营销素材为例,在 Midjourney 时代,素材创作者需要具备相当高的提示词技巧,才能在无数次尝试后勉强生成可用的图像。即便如此,风格和角色的一致性依然难以保证,很多从业者甚至把这种过程戏称为「抽卡」—— 运气好就能抽到一张能用的图,运气差则可能连续几十次都不合格。
而随着 Sora、即梦、Nano Banana 等一批产品的日渐成熟,AI 在视频、图像生成上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有了质的飞跃。对于很多广告团队而言,「日产 30 条可用素材」不再是梦想,而是日常现实。创意产能的瓶颈被迅速突破,真正的挑战反而变成:如何在海量生成素材中快速识别、测试并放大那些高效的创意。
在这一趋势下,AppsFlyer Creative AI 可以帮助广告团队将素材拆解为可量化的元素,自动识别驱动效果的关键因素,并生成优化建议。让每次迭代更高效,帮助广告主更有把握地提升广告表现。

资本偏好正在向实用性 AI 迁移
在 ChatGPT 爆红后的最初阶段,硅谷和全球资本一度将注意力集中在基础模型的军备竞赛上:谁的参数更多、算力更强、迭代更快。可短短一年,投资的焦点就发生了明显的迁移。
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涌向那些拥有真实业务场景的「AI + 数据闭环」应用公司。原因很直接:再强大的模型,如果不能进入实际工作流或用户日常,就只能停留在技术演示;而一旦和数据、流程结合,就能转化为可衡量的生产力,从而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。
在 App 赛道,这一逻辑体现得尤为清晰。Perplexity 在一年间估值从 5 亿美元跃升到接近 200 亿美元,证明了 AI 搜索类应用在用户留存和广告变现上已经跑通闭环;Runway 以 30 亿美元估值水平完成新一轮融资,核心价值在于把生成视频直接嵌入广告与素材生产链条;Luma AI 正在以约 32 亿美元估值融资,资本看重的是其在 3D 与短视频生成上的应用前景。而且,这股红利不仅属于原生 AI 公司。像 Duolingo、美图这样积极拥抱 AI 并快速找到落地场景的互联网时代产品,也同样在享受资本溢价。
这些估值变化共同说明:资本市场正在把溢价给到那些能快速形成「产品上线 —— 面向市场 —— 营销增长 —— 完成 ROI 验证 —— 持续优化」闭环的 AI 产品。换句话说,今天资本追逐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模型能力,而是谁能在应用层真正创造增长与商业价值。
猛投之下带来的确定性挑战
表面上看,AI 驱动的广告投放比以往更为迅猛。很多团队能做到日产几十条广告视频,数小时就跑一次投放实验。产能瓶颈被打破,迭代节奏全面加速。
但繁荣背后,是更复杂的压力。隐私红线(ATT、Privacy Sandbox、GDPR 等)让数据透明度下降,广告主虽然能快速生成和投放,却越来越难回答:这些增长究竟来自哪里?是否可持续?
同时,素材生命周期被极度压缩。AI 让广告「产得快」,但也「衰得快」,很多创意只能维持几天甚至几小时。团队被迫进入高频实验循环,任何一次判断失误都可能放大成本风险。
在高速投放和激烈竞争中,唯有依靠洁净、可信且合规的数据,才能让 AI 的决策真正可靠。AppsFlyer 以「隐私至上」为理念,内置先进的防作弊机制,能够实时识别并拦截虚假行为,确保每一分预算都用在实处,帮助广告主在合规前提下实现透明、可控、可持续的真实增长。

AI Agent 正在成为新同事
而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是,AI 正在从单纯的「工具」向「团队伙伴」迁移。以营销团队为例,传统的默认模式是「人管人」:数据分析师负责拉数,投放经理依赖经验判断,设计师不断生产创意。AI 的加入,最初也只是辅助这些流程 —— 写几条广告文案,生成一些素材,帮忙做个数据报表。
今天的变化是:AI 不再只是功能,而是结构。越来越多的工作环节被 Agent 化,营销组织正进入「人 + Agent 混编」的新常态。人类负责战略、创意与价值观,Agent 负责执行、反馈与优化。团队的规模可以更小,动作可以更快,实验可以更密集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,当下的 AI 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增量,而是决定企业竞争方式的范式拐点。谁能率先建立起以 Agent 为骨干的增长体系,谁就能在未来的营销竞争中掌握先机。
在 AppsFlyer 的愿景中,广告主可以建立由多个 AI 智能体组成的团队,不同的智能体可以分别负责自动生成周报、优化媒体组合、实时执行策略。未来,随着 AI Agent Hub 的落地,这些智能体将真正让营销团队拥有一个随时壮大的「AI 伙伴阵列」,在效率与创新上不断突破边界。

展望未来
二十年前,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重写了用户触达方式,成就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;今天,AI Agent 正在以同样的力度重写企业的组织与增长逻辑。
我们认为,这不是一个「多了几个新工具」的故事,而是一次新的生产关系变革。在这样的时代里,真正的分水岭不在于谁最早用 AI,而在于谁能把 AI 建立在真实信号、合规数据和可验证结果之上。
正如 AppsFlyer 首席产品官 Barak Witkowski 所说,AppsFlyer 的 AI 愿景中有三大重要因素:
- 洁净的数据;
- 值得信赖的 AI 助手;
- 自主进化的 AI 智能体。
数据是根基,决定了 AI 的可用性与可靠性;AI 助手作为智能副驾,可以帮助团队更快、更明智地做出决策;而智能体则是未来的执行团队,能够协同合作、持续优化,推动营销从试验走向规模化成功。
随着这些能力逐步落地,AppsFlyer 将与客户一道,把 AI 从概念变为增长的现实引擎,在全新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。
未来已来。我们相信,今天敢于用 Agent 重塑增长逻辑的企业,将成为下一轮移动营销格局的塑造者。